Research Achievement

Research Achievement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山水城市的绿色生态之路》

2015-06-28

       以往的绿色生态规划往往针对平原地区,其规划思路和策略都集中于对平面格局的研究,宜昌点军生态城是我们接触的第一个较为典型的山水城市规划项目。较平原城市而言,山水城市的地形复杂多变,具有丘陵城市和滨江城市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它们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条件和景观魅力;另一方面,其生态敏感度也更高,城市建设将面临更多的限制因素和生态要求,这也是本项目要攻克的主要难点。

一、项目概况

点军生态城位于湖北宜昌市的腹心地带,地处长江经济带,是宜昌主城区在长江南岸的核心板块。规划区内建设用地面积约41.74平方公里,部分山体被建设用地包围。截至2030年,规划人口46.5万人。

规划区西部倚山,东临长江,地势西高东低。适宜建设区域主要位于东部河谷区,部分属于丘陵地带。区内自然本底极为良好,水质优良,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达标,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地貌特征鲜明。由于当地政府一直希望为点军区寻求一条低影响的生态建设之路,使得这片宝地如此临近中心城区,却10余年未被大力开发,得以保留了山清水秀、清新怡人的自然风光。


二、任务与意图

在规划初期,通过详细的现状调研分析,我们梳理出了项目关注的三大要点:

1、 城市建设与丘陵地形的矛盾

受丘陵地形的坡度限制,点军生态城的建设需要面临用地零散、交通欠缺、生态环境脆弱等发展短板。如何在城市建设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山地地形的自然特征?

2、 城市建设与周边自然资源的矛盾

规划区外围三面环山,一面环江,自然环境极好,山体既是城市的天然屏障,又是特色旅游资源。如何兼顾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山、水、城的和谐共荣?

3、 新城建设与老城发展的矛盾

滨江风貌是城市形象最直观、最核心的体现。规划区与宜昌老城中心隔江相望,如何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打造与对岸老城区截然不同的生态新城特色风貌?

着眼于上述三大要点,本项目充分挖掘宜昌点军倚山、滨江的地域特色,通过山水交融、依山就势、一江两岸的规划策略,全面优化城市格局,力求打造长江沿岸滨江丘陵生态城市之典范。


三、规划策略

1、 山水格局策略

点军滨江界面保留了较为完整的生态肌理,使城市用地“嵌入”自然基底,有利于城市滨江生态风貌的塑造,而深入内陆城市中的生态斑块逐渐减少。因此规划强化了内陆地区的生态联系,强化道路绿廊网络建设,使城市绿廊尽可能地与区内水系建立联系,构建起完善的城市生态绿网。

2、 空间结构策略

城市空间在滨江界面上做了尽可能的扩展,以打造标志性滨江公共景观带。在城市横向空间布局上,结合丘陵地形的特征,采取“整体有机松散、分片紧凑布局”的空间结构;在纵向空间布局上,利用平坦低地建设城市中心,丘陵高地营造特色山居。

规划利用区内两条东西向水系形成的天然峡谷空间,打造连通长江和内陆的大尺度城市风道,引江风入城,保障城市良好的通风环境。通风道两侧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3、 地形改造策略

通过划分台地的方式,延续原始山地地形趋势,尽可能地减少人工填挖方,降低成本。利用建筑物的悬挑架空、景观绿坡、云梯等形式,建立起各级台地间的直接交通联系,同时形成山地城市的特色景观空间。

4、 建筑布局策略

规划了南部低矮、稀疏,北部高大密集的建筑总体布局模式,在各片区的南侧布局独立式住宅、低矮的建筑群,在北部布局高层板楼。以强化夏季的南向风,疏散城市热量;阻挡冬季寒冷的北风,营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考虑丘陵地区的坡向影响,规划南坡建筑高度随坡面升高而升高,北坡建筑高度随坡面升高二降低。秉承优地优用原则,南坡布置商业、办公、娱乐、居住建筑;北坡以工业、办公、基础设施为主。

5、 开放空间策略

规划区内的山体阻隔了城市各片区、城市与长江的相互联系,因此规划利用冲沟、峡谷构建城市峡景开放空间,从而满足丘陵城市交通、景观、通风、生态、防灾的多重功能需求,形成立体化的公共活动媒介。

6、 景观营造策略

彰显滨江丘陵城市景观特色,塑造“山—城—水”融合的多重天际线;城市滨江景观严格保证自然山脊线完整连续,建筑轮廓线错落有致,滨水岸线多元开放。


四、绿色生态专项规划

1、 绿色交通专项规划

规划形成主次分明、等级有序的道路系统,构建了快速路“一横三纵”,主干路“六横两纵”的交通骨架结构。区内道路选线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区和洪水淹没区,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最大可能地保持原有地形和生态现状,充分发挥道路的生态廊道功能,寻求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在规划中充分考虑长远和整体利益需求,采取道路建设分期发展的策略,对于近期需求不大、但远期战略意义重大的道路,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结合绿化带预留出了未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线路的建设空间。

2、 绿色能源专项规划

通过深入考察各片区和重点地块的建筑、交通、工业三大类能耗情况,从总量控制、需求控制、能效控制、可再生能源控制四个层面入手,提出了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节能设备、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等方面的控制要求,从而指导区域能源系统建设。

规划在区内核心片区设置集中能源站,大规模应用热泵或三联供技术,显著提升能源系统效率;同时结合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光电、太阳能照明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构建复合式能源系统,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

3、 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依托现有的市政基础条件,我们对区内的市政中水管网进行了统一规划,敷设市政再生水管线约44公里,用于绿化浇洒、洗车、工业冷却用水和高星级绿色建筑用水等。

区内水系丰富,考虑到重点水系沿岸用地类型的差异,针对商业办公区、居住区和工业区分别规划了三种河道断面形式,兼顾了休憩、防洪、生态的多重需求。同时,在部分市政雨水管道入河口处设置雨水滞留设施,对市政雨水径流进行滞留、初步净化处理,以减小对河道水系的污染。

4、 绿色建筑专项规划

我们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分别设置了一套地块综合价值的评分体系,对每个地块的交通条件、配套设施、景观环境等进行评分,得出适宜建设高星级绿建的地块控制方案。具体实施策略上,分层级、分等级地从城市层面、功能分区层面、小区层面、绿色技术层面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最后,用绿色理念指导城市建设,包括城市空间、本土文化的应用等等。

5、 生态景观专项规划

点军区生态本底良好,为避免城市扩容对原有自然生态造成过多破坏,我们对建设区内的环境功能区进行了细致划分,确定了不同区域应该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规划布设全方位的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水环境监测点6个,空气环境监测点4个,声环境监测点8个。

考虑到点军区山水交融的自然生态特点和随之带来的安全隐患,我们在部分危险路段规划加设山体防护墙,区内沿线水系设置人工驳岸与自然驳岸相结合的生态护岸,同时充分利用本土良好的林地植被,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植被种植。

6、 垃圾与固废专项规划

为打造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居住区的生活垃圾使用地埋式分类垃圾桶进行分类收集;对家庭厨余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同时,严禁酒店、食堂产生的餐饮垃圾流入地沟油生产渠道。

规划在区内配置封闭式垃圾运输车,杜绝垃圾二次污染。根据项目区内的交通情况,我们制定了合理的垃圾运输路线,最大程度地降低垃圾运输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五、实施建设保障

本项目的另一大突破在于改变了以往只关注规划,操作性不强的弊端,构建了一套“顶层技术设计—指标体系约束—项目带动建设—任务分解落实”的绿色生态全过程技术体系。

在专项规划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绿色生态指标体系设计导则》,将生态城建设的指标要求进行分解细化;编制了《绿色生态规划设计图则》,将细化的指标要求和重点建设内容落实到各片区、各地块,从而作为政府部门推进生态城建设的基础依据。

在项目的后期,我们的工作重点从技术支持转移到了帮助甲方推进当地绿色生态建设的工作上,制定了近期开工建设的17个亮点项目,并为当地政府拟定《点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将重点建设内容和指标任务分解至当地各部门,并制定了相应的监管、考核机制,向绿色生态规划的落地实施迈出了重大的一步。